首頁>收藏·鑒寶>藏聞逸事藏聞逸事
聚焦2015兩會文化遺產保護的聲音
古村落里的非遺
三、 多舉措應對非遺傳承保護問題
十八大以來,因提倡文化興邦、文化興國,我國對傳統文化保護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非常重大,影響深遠,盡管現在我們對非遺的關注提高到一定高度,但由于保護措施和保護力度尚處在不足的狀態,代表委員建議,未來應多舉措應對非遺傳承保護問題。
莫言:傳統戲劇不能光靠“非遺”保護
在莫言老家高密,有一種地方戲曲叫“茂腔”,上世紀中葉在濰坊一帶影響很大。但如今,讓莫言憂傷的是,雖然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茂腔”卻再難重現當年的輝煌。莫言稱,傳統藝術應該與時俱進,與當下社會相結合,千方百計創新,來吸引觀眾。但是怎么創新,什么尺度,又是一個需要解決的矛盾。
田青:城鎮化如何與非遺保護同行?
當被問及非遺保護問題時,全國政協委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稱,“非遺保護問題和霧霾問題一樣,值得全社會關注。”我國日漸加速的城鎮化過程中非遺保護面臨著一個重大問題:產生和滋養非遺的傳統文化土壤正在慢慢消失。
言恭達:多舉措應對非遺傳承保護問題
目前,我國實施的分級非遺保護制度,增強了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擴大了非遺項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通過調查發現,目前非遺保護中存在諸多問題有待完善和解決,如非遺文化缺乏具體可操作的保護措施、傳承人的認定體系存在缺陷、部分非遺傳承后繼乏人、非遺項目申報與保護單位不在統一的區域、非遺項目申報困難等等。
高培芬:非遺項目應列入基礎教育體系
十八大以來,因提倡文化興邦、文化興國,我國對傳統文化保護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非常重大,影響深遠,盡管現在我們對非遺的關注提高到一定高度,但由于保護措施和保護力度尚處在不足的狀態,一些非遺文化得不到很好的傳承。針對這種現象,全國政協委員、諸城派古琴傳承人高培芬認為,要想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應該突破僅由傳承人帶幾個徒弟學藝的這種狹窄的傳承局面,非遺的傳承應面向社會,從娃娃抓起,從小孩子做起,應將我國優秀的非遺項目列入中小學基礎教育體系中。
李延聲: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關鍵是傳承人的保護
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的關鍵是傳承人的保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藝委會副主任李延聲認為,在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配套規章時,應特別注重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細則,對國家級傳承人的國家財政補助應由1萬元增加至3萬元,應開展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些手工技藝類項目經濟效益很低、市場上生存難以為繼的現狀,李延聲則在政協提案中提出“加快制定非遺手工藝類項目保護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建議。
四、 古村落保護要留住人脈文脈
當下中國,有的古村落經年歷久,多已破敗,重修無力;有的在匆匆忙忙開發旅游;還有的古村落早已從地圖上消失。據統計,2000年全國有360萬個古村落,2010年是270萬個,十年就消失了90萬個,現在的自然村只有200萬個左右。城鎮化進程古村落的保護在與推土機賽跑,時間緊迫,因此,兩會代表委員們呼吁政府要有所作為,要改變人走村空、旅游開發千城一面的現狀,留住古村落人脈文脈。
馮驥才:應建立科學的古村落保護體系
中國古村落里遺存了大量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深刻的歷史記憶和富有地域特點的歷史生活。保護古村落,不僅僅是留下村落本身,更重要的是留下村落里生活的人,留下傳承的民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表示,2000年全國有360萬個村落,2010年是270萬。從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時間里,消失了90萬個村落,我們失去古村落的速度從來沒有這么快。馮驥才建議,對于古村落,中國應建立科學的保護體系,古村落是另類文化遺產,留住原住民才能留住鄉愁。
言恭達:需遏制重開發建設輕文化傳承的現象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言恭達稱,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重開發建設,輕文化傳承”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在一些新建、改建小區或村莊的空間形態方面尤為明顯。言恭達認為,“重開發建設,輕文化傳承”主要表現為:西化嚴重,割斷歷史;千村一面,特點消失;改造不當,破壞文化;缺乏內涵,難以傳承。
卞晉平:當前傳統村落保護現狀依然讓人憂慮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卞晉平表示,近些年來,我國開發建設的規模和速度超過以往任何時期,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載體的古村落保護也處于關鍵階段。卞晉平稱,我們這個民族有保護傳統文化的豐富經驗,也有對文化遺存大規模破壞的沉痛教訓。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一些地方人為損毀傳統村落的態勢尚未得到遏制。當前在傳統村落保護方面,依然存在諸多讓人憂慮的情況。
張建國:古村落應保持村落自身傳統景觀和文化特色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張建國認為,古村落保護的目的是讓村落成為老百姓的文化和精神家園,而絕不是大張旗鼓地搞旅游開發,打造“旅游景點”。村落保護是要讓村民能留得下來,而不是把它變成供外人觀賞的景觀地,應該讓老百姓都能在自己‘家園’里感受到傳統文化,并自主地傳承文化。張建國建議,各地在村落保護中需保持村落自身傳統景觀和文化特色,摒棄過度的旅游開發,讓村落成為自然質樸、具有文化精神的百姓家園。
蔣錦坤:村寨傳統面貌正在一點一點消失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偉江鄉布弄村黨支部書記蔣錦坤稱,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推進,許多自然村寨的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鄉間的石板路被水泥覆蓋,農民住進了樓房,曾經的吊腳樓越來越少,家鄉特色正在一點一點消失。
廖飛:當前傳統村落保護呈現“三難”狀態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東南州州長廖飛認為,當前傳統村落保護呈現“三難”狀態:一是在強化保護和合理開發方面,難以精準拿捏。比如一些地方的古村落旅游開發常常面臨過度商業化的指責。二是在傳承特色和現代融合方面,難以完美結合。比如吊腳樓、木房子等,很多專家覺得要保護,但群眾有小康生活需求,改造愿望強烈。三是在文化遺產和文化產業方面,難以深度嫁接。村落不是“死”的東西,還承載著風貌、建筑、慶典、手工藝等一系列“活”的東西,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往往面臨矛盾。
駱沙鳴:古村落“建設性破壞”和“旅游性破壞”現象屢見不鮮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駱沙鳴總結了當前古村落保護和開發利用中的不良現象:重開發輕保護、缺乏有效監管體系和手段;重鄉土建筑和歷史景觀、輕村落精神文化內涵;重新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輕傳統村落保護;被動搶救性保護多、主動規劃性保護少;“建設性破壞”和“旅游性破壞”屢見不鮮。
五、 博物館發展如何破局 《博物館條例》出臺成焦點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第659號國務院令,公布《博物館條例》。這一條例的出臺及其對非國有博物館帶來了發展機遇和挑戰。《博物館條例》成了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除了關注《博物館條例》外,入會代表委員們還就如何促進博物館免費后“造血”功能的培育、如何解決博物館發展中的瓶頸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博物館條例》出臺成相關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全國政協委員、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表示,《博物館條例》的出臺,為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同時也提出了規范的要求。下一步將非國有博物館納入免費開放,應該是貫徹落實《博物館條例》的題中應有之義,具體方式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有一個原則應當把握——就是不論什么體制、什么所有制,只要提供相同的公共文化服務,就應當享受相同的政府補貼。
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稱,這次出臺的《博物館條例》的亮點之一就是在法律層面明確了非國有博物館的地位和屬性,提出在設立條件、管理監督、財稅扶持政策等方面,國家對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一視同仁。這種“平等身份”無疑是文化政策上的進步措施,為非國有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創造了條件,將推動非國有博物館走向規范運行。單霽翔表示,《博物館條例》的出臺將為規范我國博物館管理監督、加強執法提供法律依據,有利于促進我國博物館的管理走上專業化、法制化、科學化、規范化道路。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張廷皓稱,原來博物館管理是靠部門出臺的政策,現在上升到具有準法律意義的國務院規章條例,這是走向博物館法的第一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也認為,《博物館條例》對于推進非國有博物館的管理社會化將起到巨大作用。
李修松:應明確民辦博物館的非營利機構公益屬性
民營博物館是我國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民營博物館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困局,為此,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李修松建議國家文物局抓住有利時機,根據《博物館條例》的有關規定,及時聯合有關部門修改《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或重頒新的文件,明確民辦博物館作為非營利機構的公益屬性,以及相應的依法享受稅收優惠的權利。
呂建中:應加快制定《民辦博物館促進法》
全國政協委員、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理事長、山西省民間博物館協會會長呂建中呼吁,要立法保護民間博物館,借以鼓勵民間和社會力量辦博物館,發揮公有財產應有的價值。呂建中稱,不同的免費開放政策,給民辦博物館運營帶來壓力。國有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后,每年享有財政撥付的充裕經費。而民辦博物館免費開放則沒有收入,不免費開放便沒有觀眾,處境尷尬。呂建中表示,民辦博物館遭遇的種種困難,核心是我國現行法律對民間收藏文物的合法性界定模糊,這也是當前文物地下交易暗流涌動的制度性根源。對此,呂建中建議國家應立足民辦博物館當前發展現狀,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加快制定《民辦博物館促進法》。
李宏塔:應建立博物館免費后“造血”機制
2008年開始,我國實行博物館免費開放試點,這對老百姓來說是件好事。可是,免費開放后“造血”問題,卻成了博物館、紀念館的一大瓶頸。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李宏塔建議,應為博物館、紀念館設置資金增長機制,補助資金的標準2年或3年應進行一次調整,地方財政也應該同步加大對博物館、紀念館的資金支持,用以解決博物館發展中的瓶頸問題。(來源:中國文物網)
(參考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日報、中國文化報、人民政協報、文匯報、中國社會科學報、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央廣網、中國經濟網、湖南日報、合肥晚報)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2015兩會 文化遺產保護 文物 古村落 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