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以轉型升級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為了讓市場的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中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良機,僵尸企業將得到更加有效的清理,不再吞噬社會資源,更多的市場活力將因此釋放出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正當其時,而這些舉措的推進也需要相關改革的跟進,需要相關公共政策的支持。去產能意味著部分勞動力需要再就業;去庫存意味著社會必須有對應的需求;去杠桿要求降低債務率,或債務清償,或債轉股,繁榮的資本市場可以為此提供方便;降成本從根本上說需要靠企業自身,但適當的減稅減費減基金也可以降低企業負擔,為成本的下降助力;補短板本身就是讓經濟結構合理化的一部分,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改善,可以更好促進經濟結構優化。
技術模仿只能在經濟發展的初期發揮作用,一旦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模仿就無法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今世界,無論是技術進步,還是商業模式的變換,都可謂日新月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數字經濟的發展,更是讓模仿無處可仿。實踐表明,注意創新的企業贏得了更多的競爭優勢,而安于現狀的企業就可能被遠遠地拋在時代后面。中國高鐵的發展,是創新的結果,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各種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創新。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科研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科研績效,將有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復雜,中國經濟增速也有所放緩,但應該注意到,這樣的經濟增速是在轉型升級背景中實現的,而且2015年6.9%的經濟增速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全面深化改革將按照時間表的要求推進,全國上下各方的積極性正得到更充分的發揮,中國經濟前景一片光明。轉型升級的順利實施,將極大地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秦云
關鍵詞:經濟結構轉型 供給側 創新驅動 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