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高校不惜血本搶學者 有的開年薪百萬外加1套房
可以說,這是對處于劣勢地位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高校的必要、合理保護。
但是,隨著高校“雙一流”建設的啟動,這類問題再次突出。推動力不僅在高校,也在地方政府,很多省市列出了重點扶持一批高校爭創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名單,配套大量扶持資金,高校為了確保能當“一流”,到處“挖”人。
與之相伴的是各種“人才計劃”。各省市大都以當地名山大川命名,氣勢如虹,比如“黃河學者”“泰山學者”“黃山學者”……許多高校還相應地有自己的人才計劃。
有多少計劃里的“人才”,成為各個高校對外形象的金字招牌,也是各種排名、對比的硬杠杠,甚至有地方政府給高校下指標一年要引進幾個。當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一舉成名之后,學校馬上推薦其為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并進行了公示,可惜,評選結果剛剛出來,他榜上無名。由此可見高校對這些“計劃”的孜孜以求。這些各類人才計劃的背后是大筆的經費撥款、高度的經費集中,而過于集中勢必會產生新的浪費。
清華大學一位教授認為,一流的學科,必須要包含一流的研究方向、一流的學術大師,除此之外,還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與國外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相比,中國高校還有很大的差距,在本科生教育方面,我們則落后得更多,而這恰恰是當前在“雙一流”建設中不受重視的。今年11月在太原舉行的中國計算機大會上,特意舉行了一場名為“‘雙一流’能否推動我國計算機學科進入世界前列”的論壇。嘉賓較為一致的看法是,過分強調這些標簽和“帽子”,會在兩方面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具有這些頭銜的學者應該說是出類拔萃,但也不能說1分之差就是差生,沒當成“一流”就不是人才。過分強調頭銜,會打擊一部分人的科研熱情。另一方面,過度強調各類獎項和“計劃”,會使有潛力的年輕學者投入過多精力時間去參評,而忘了追求科學和學術真理的初心,這樣會使學術界、個體浮躁、短視,不愿投身長期的、有深遠影響的科學研究。在學術界,傷仲永的例子不是個別。
一座城市,如果只重光鮮的地面建筑,而不顧基礎設施建設,當大雨來臨,勢必會遭受災害。同理,一所大學,只顧門面和指標,只能是地基淺淺。清華大學首任校長梅貽琦曾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單靠指標、計劃,挖不來真正的大師。
不過,當一所高校的校長在因人才無序拼搶而頭痛叫苦的時候,也應該想一想,自己的高校是不是也曾熱衷于引進人才,是不是也將各類“計劃”的人數、獲獎者放在學校網站的首頁?
編輯:梁霄
關鍵詞:高校 學者 一流 大學 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