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馬利:夢想與時代同頻

2017年02月07日 08:50 | 作者:韓雪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馬利的思維習慣,是把所有感覺加在一起,然后去判斷,探尋結論。“把自己放低,最大程度使自己開闊,不給自己設壁壘。”從傳統媒體一路走來,駛入網絡的海洋,她始終保持著敏銳,保持著對新事物探索的熱情。


馬利采訪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后合影。

馬利采訪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后合影。

    馬利來到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城南鎮進行采訪。

馬利來到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城南鎮進行采訪。

◆馬利簡介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高級編輯、記者,多次獲中國新聞獎。《三千孤兒和草原母親》1999年獲“五個一工程”獎。2005年起享受國務院津貼。著有《互聯網治國理政新平臺》、《三千孤兒和草原母親》、《一種植物和一個人的追求》、《歲月·社會·人》、《青春活力》等著作。

南疆到北疆,阿克蘇到伊犁,戈壁到峽谷。

車行天山,穿過雪線。驕陽似火的六月,時而大風驟起,時而艷陽高照,時而大霧彌漫,時而大雪紛飛,肆無忌憚的冰雹瘋狂地砸著車窗車頂。對面看不見人,羊群、牛群、陡坡、懸崖,一路艱險,一路壯觀……

2016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馬利在新疆參加全國政協調研。

互聯網電子商務正深刻改變農牧民的生活:半數以上的涉農企業匯入電商洪流,“趕巴扎網”以漢維雙語強勢拓展,阿克蘇兩年來的電商增長出現了井噴……

站在天山腳下,馬利想起了11年前,同樣的情景,同樣的六月天,同樣的壯觀和艱險……

翻過白雪皚皚的念青唐古拉山,一路向北。從拉薩,到那曲,再到班戈,跟著全國優秀組工干部祁愛群的人生足跡,不斷走進更高的海拔區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馬利一行采訪組,長時間深采細挖,前后采訪了100多人。

長篇通訊《植根在人民中間》在人民日報刊發那天,正值全國組織部長會議召開。參會代表看到這篇文章,臨時動議,向先進組工干部祁愛群致意!向采訪組學習!整個會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從作家到記者,從紙媒到網絡,到投身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幫他人圓夢”,在時代的浪潮中,馬利一路轉型,匯入大勢,也引領大潮。

跟時代奔跑,作家到記者

36歲,馬利從劇作家轉型為記者。1990年民主與法制社派她去安徽抗洪前線。那是她記者生涯中接受的第一個重大任務。

一片汪洋,洪水滔滔。馬利的采訪記錄寫道:在災難臨頭時,一切生物都向人聚攏,僅有的陸地小島,人、鳥、蛇、蛙聚擠被困在一起,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關鍵的時候很多黨員、干部真是不怕死,挺身而出地沖在前面……老百姓一波一波往下撤,沖鋒舟一輪輪向里沖,老百姓感激涕零從心里喊出:感謝政府!感謝黨!此情此景,馬利揮筆寫就了一篇來自抗洪一線的報告———《天上的太陽遠,地上的太陽近》。

回到北京,編輯看罷都說很感人!可是,“文中的孤島是哪個縣市的?哪個老農說的?救人的黨員、干部要寫全名。新聞五要素不全啊!”馬利傻了,馬上電話核實。可洪水滔天,電話找不到人。馬利又自費重回災區,把地點人物重新一一核實。

新聞的一字一句都考驗著真實。這件事給她留下了忘不掉的記憶。作家采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記者采訪必須扎實、準確,經得起核查、推敲、追問。

馬利5歲跟著父母下放,16歲當兵,21歲回地方,上學、工作、再上學、再工作,從縣里、市里、省里再到北京,一路成長、一路轉型……

從劇作家到記者,這次人生角色的重大轉型,跨度不小,挑戰不少。最大的挑戰是心態。

此前,她已經是一名專業劇作家,1989年從西北大學畢業到北京民主與法制社工作。從小有名氣到從頭再來,馬利以平常心態擁抱變化,認真學習,從做編輯、記者、到主任記者、部門負責人,她采寫了大量的法制報道,結集出版《用匕首收割的愛》、《歲月·社會·人》等。

1996年馬利調到人民日報社。進報社之前,馬利沒寫過消息稿。她向一個年輕的老記者請教,對方剛好寫完一篇會議消息,“有點亂,你正好幫我謄一下。”馬利二話沒說,邊抄、邊改、邊學習……

文學創作的經歷,給她的新聞之路打下了大開大合的基調。很快,她的新聞作品就得到了業界及同行的認可。

《三千孤兒和草原母親》是馬利將無數的碎片復原出的一段震懾人心的歷史。1996年馬利瀏覽一則簡略的材料時,意識到這里面藏著一個了不起的題材:1960年在國家最困難的時期,上海等地3000名南方孤兒北調,草原的牧民養育了他們。36年過去了,當年的南方孤兒們和養育了他們的家庭們,如今怎么樣了?

3000個幼小生命的命運走向,流淌著母愛,注解著人權,承載著新生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溫度,蘊藏著兄弟民族、家庭之間的血乳之情。在內蒙古自治區既定工作之余,馬利的全部時間都泡在內蒙古檔案館。當年黑黃色的麥草紙、蠟紙刻印的工作總結斑斑駁駁,枯燥的數字背后情感涌動。

在完整查閱抄錄檔案后,馬利用所有能擠出的時間,跑遍呼和浩特、錫林郭勒、赤峰,從學校、醫院,直到草原上的蒙古包,沿著千絲萬縷的線,打撈起無數散落草原催人淚下的往事。

在這篇跨越37年,涵蓋數千人物的通訊里,從國家領袖,到父母、孤兒、保育員,絲毫不見材料的感覺,而是情感奔涌,一氣呵成。無數細節打動人心,每個人物血肉豐滿,血脈親情讓眼淚無可抑制。1998年春節前后,馬利閉門20天,將更宏富的情節化為一本15萬字的著作,被評為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三千孤兒和草原母親》的整個采訪寫作也盡顯了馬利調研駕馭題材的功力。

馬利的拿手絕活,是讓群眾甘心把心里話倒給她。跟隨她一起去遼寧開原采寫《司令退休之后》的年輕記者回憶說:“火車凌晨3點停靠在小站,等找到司令搭起的窩棚,天正好蒙蒙亮。李司令獨住,他把我們讓進院子。馬利像是到了自己家,在瓦罐里摸到兩個咸雞蛋,后院拔了兩根蘿卜,捋一把青菜,舀面、取水,讓年輕記者生火燒柴,擼起袖子攤起了餅,三個人一邊做飯一邊聊天……”

“到一戶老鄉家,炕已經看不出底色,上面爬著一個滿臉鼻涕的娃娃……我進門不知道該往哪下腳。馬利卻把鞋一蹬、腿一盤就上了炕,抱起老鄉的胖娃,嘮起家長里短。”雖是外鄉的記者,群眾一點兒不覺得她生分。

馬利早年的經歷,像是為記者生涯所做的一場持久儲備。1976年,她從部隊回地方后,曾兩次參加農村工作隊,吃在生產隊,住在社員家。那年,生產隊春耕累死了一頭“當家牛”,社員們六神無主,馬利跑大隊、公社、縣城,磨穿鞋底,買回一架手扶拖拉機。

什么最值得關注?

回應群眾關切,急群眾所急,馬利給過一個公式:“社會缺乏的+時代需要的+大家關注的+人們追求的”。她就是這樣,從縣鄉生產隊,到地區,到省里,到北京。從田間地頭抓工作,到大會堂里跑新聞,到全世界做高訪,采訪普京、希拉里、梅德韋杰夫……每一篇作品都緊扣著時代跳動,每一個選題都應和著時代足音。

編輯:邢賀揚

1 2 3

關鍵詞:馬利 夢想 時代 傳統媒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