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馬利:夢想與時代同頻
應時代流向,紙媒到網絡
2015年5月的一天,全國政協正召開一場雙周協商座談會,到會的有傳統媒體前輩,也有新媒體新秀,他們大多數是政協委員。
全國政協委員馬利正在一片靜寂的期待中,柔和沉穩地陳述著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見解。理智,調轉了所有人好奇的目光:這位從傳統媒體里托生而出,執掌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工作達10年之久的掌舵人有何高見。
“2012年,浙報集團用32億元,收購了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這兩家以游戲運營為主的網絡技術公司。表面看,是買了游戲;實際上,買的是一個用戶平臺,可以借此構建一個有商業價值的媒體融合生態圈。”對傳統媒體生發出來的敏銳眼光和市場意識,馬利毫不掩蓋贊許之情。同時,她對當下的一些改革做法也有直接看法:“媒體融合不是設個部門、辦個網站、開個微博,這樣穿上的互聯網‘外衣’,依然只是一張‘皮’。”
馬利認為技術才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驅動力。“技術革命帶來了新聞敘述方式的革新和傳播渠道的擴展。”為此,她還以親身調研經歷為例,列舉了幾家國際傳統媒體的前沿做法:《紐約時報》為了適應蘋果手表的小屏界面,開發出“一句話報道”;《今日美國》通過游戲等可視化方式,呈現新聞;在《華盛頓郵報》里,工程師加入到編輯室里,與記者、編輯協同工作……
在進入人民日報社整整10年后,2006年底,年過半百的馬利選擇全面“觸網”。她出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兼任人民網、人民搜索的法人、董事長,聯系新媒體工作。此時,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傳統媒體紛紛投身戰略轉型,全世界的媒體圖景都面臨著一場變革,一個媒體融合的時代正徐徐開幕。
打開一段馬利在微軟總部調研的記錄,現場感覺撲面而來。
“在機房,終于見識了什么是微軟帝國。壯觀而剛性。機房里沒有人,一排排莊重而肅穆的機器是安靜的,喧嘩的是風。呼嘯著從機器的頭頂兩側直瀉而下,一切為了冷卻這個帝國的頭顱。機柜僵尸般冷冰,但一條條黃線、紅線、藍線如同她們流動的血管,各種閃爍的亮光證明著它們是有生命的。有形的你是鋼架,無形的你無處不在,穿梭在密集的人群之中,連接著整個宇宙……”
馬利習慣記錄,點點滴滴,思考創見,隨時付諸筆端,有的最終匯攏,整理成篇。過去她用筆尖沙沙地記在筆記本上,如今指尖觸碰,記在各類移動終端上。
馬利的思維習慣,是把所有感覺加在一起,然后去判斷,探尋結論。“把自己放低,最大程度使自己開闊,不給自己設壁壘。”從傳統媒體一路走來,駛入網絡的海洋,她始終保持著敏銳,保持著對新事物探索的熱情。
她帶隊到微軟總部考察參觀數據庫,負責講解的老美說:“非常高興,你是從中國來看我們數據庫的第一人。”每次考察,每有發現,她都會一篇接一篇地寫調研報告。那一次,她就連寫了三篇。
馬利進入人民日報社的時間,正值網絡悄然發軔。1994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1996年全國骨干網建成,全國范圍開始提供網絡服務,中國第一次和歐洲聯網。
馬利到人民日報社,首先要學習的是電腦拼版與傳版。那時人民日報已提出無紙化辦公的目標,很多人心里犯嘀咕:“報紙報紙,哪可能無紙?”隨后報社的全員集訓,每個人必須學會盲打,每分鐘打字速度要求在30字以上。行業已進入“網絡化”的加速度之中。
從報紙到網絡,從紙媒到“指媒”,馬利一如既往地傾注全部。人民日報提出做“互聯網上海量信息的挖掘機,偏激情緒的緩釋劑,社會心態的壓倉石”,處處遇到的都是全新的課題。
有一個時期,人們經常感嘆“上網看信息,覺得社會要亂了。可到菜市場一看,各人該怎樣還怎樣,生活依然繼續。”主流媒體和民間分割成“兩個輿論場”,新媒體成了社會動員手段,成了突發事件輿論發酵的推手,不斷沖擊“主流”的公信力。
為數不少的領導干部對互聯網束手無策,望洋興嘆。對網絡要么一知半解,盲人摸象,要么像堂吉訶德一樣,沖向風車,卻不知道在與誰作戰。而年輕人在網絡大潮中天然“熟悉水性”。
馬利始終身先網絡的前沿,始終置身人民日報的媒體轉型,并推動干部學網、懂網、上網、用網。網絡不是洪水猛獸,是全新的工具,是治國理政新的平臺。共產黨人像種子,在網絡的沃土上,一樣應該同人民結合,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早在2009年,馬利就講:“有必要進行一次網上的‘三灣改編’,當年‘支部建在連上’,如今‘支部建在網上’。”2012年,這些思想匯聚成《互聯網治國理政新平臺》一書。
2012年4月27日,人民網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馬利說:“我有幸參與見證了這段歷史。我們應該有自信,任何國際互聯網公司都不能忽視中國,不能忽視中國市場。”經過關鍵階段的轉型努力,今天的人民日報已不僅僅是只有24個版的報紙,旗下29份子報刊、140多家網站、129個微博和124個微信公眾號,新的渠道還在不斷出現,形成的是層次豐富的傳播矩陣。
投身互聯網,在這個最大的時代課題里,記者老兵馬利開辟了她新的戰場。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馬利 夢想 時代 傳統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