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厚人倫 美風俗 化人心
——從詩詞熱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當下價值
編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公布,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通過《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我們欣喜地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巨大力量。在傳統文化中樹立文化自信,在閱讀學習中觸摸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時代中創新發展,本報記者采訪多位詩詞研究學者,以詩詞探討傳統文化在當下的傳承創新。
中國詩詞大會現場
《李白詩意圖》傅抱石 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意象與思考
詩詞吟誦活動廣為開展
詩韻之中感自信
“中國的古詩詞真美!”一檔古典詩詞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就這樣喚醒了中國人的詩心,再次點燃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
“詩其實就是‘說話’,但是用更凝練、更審美、更優雅、更睿智、更有技術含量,從而也更高級的語言或方式來‘說話’。”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詩詞大會》顧問鐘振振認為:“能用詩來‘說話’的民族,一定是更文明、更有智慧、更有文化修養和文化品位的民族,中華民族正是這樣一個民族。”2000多年前,孔子編訂的《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有西周初年的作品,距今已3000多年了,其所達到的藝術高度,令人嘆為觀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至今膾炙人口,仍是中國傳統詩歌的典范。此后,有楚辭,有漢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樂府、古詩,有唐宋以來的近體詩與詞,有元以來的曲,一直傳承、發展到今天,歷數千年而生生不息,是我們的文化基因,是我們的文化自信。
武亦姝、白茹云、曹中希……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個個充滿詩意的人生顯示出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根植于大眾的生命力,對詩詞的熱愛遍布中華大地。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葛曉音近些年在全國各地給讀者做詩詞講座,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讀者對詩詞的熱情。“我前年在上海圖書館講詩詞,是上海圖書節的系列活動之一。那一次講的題目稍微有點深,選的詩詞也比較長,原以為學術的東西老百姓不會喜歡,沒想到講座票一搶而光,聽眾里還有里弄里的大爺大媽和孩子。我講了兩個多小時,他們很享受、很熱衷。結束后,很多聽眾圍著我問問題,一位父親帶著自己的孩子跟我說,這是他聽過的最棒的講座。”葛曉音感到,老百姓有很強的精神需求,他們需要這種美的享受。
在過去千年的歷史,古詩詞曾是東亞各國文人學士共同追捧的藝術,在當代,其影響更為廣泛。葛曉音曾在日本東京大學做客座教授,有一日找到一位水暖工給自己的宿舍安裝排風機。“路上我們聊天,他問我來這里做什么,我說教唐詩。他一聽很激動,告訴我這里鎮上每周六下午有唐詩吟誦會,很多當地人都參加。他當即背了兩首詩,我一聽,不得了,居然是中唐前期詩人楊巨源的詩,中文系的學生可能都不熟悉。”
類似的經歷鐘振振也有。十多年前,在一次李白研究的國際研討會上,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的一位教授告訴他,美國海軍竟然有一個關于李白的網站。“真沒想到在美國的赳赳武夫中,竟也有不少喜歡李白詩歌的粉絲,可見,與風靡國際市場的那些“MadeinChina”的各類商品一樣,中華詩詞也是能夠‘出口’的!前幾年,我們全國高等院校一批有志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者,成立了一個詩教學會,每年舉辦一次世界范圍的大學生、研究生的詩詞大賽,目前已成功地舉辦了四屆。參賽的國家、地區、學校和同學越來越多。在參賽并獲獎者中,竟然還出現了一位地地道道的日本人!中華詩詞的魅力,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鐘振振說。
對此,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錢志熙認為,詩詞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從韻律到語言表達,都典型地體現了東方民族的特性。它不是某少數幾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幾千年民族精神生活的結晶,是一種高度發達的詩歌藝術,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寶,當然會這樣的魅力。中華文明本來就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當然會越來越顯示出其非凡的魅力。
“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優秀的文化,我們不排斥學習全世界好的東西,但前提是了解自己的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鐘振振指出,每個人都能成為中華詩詞這一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的傳承者,文化自信來自于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深刻的認識,應當珍惜中國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厚人倫 美風俗 化人心 詩詞熱 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