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讓“精神高地”走出“經濟洼地”

2019年12月05日 17:08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中國脫貧傳奇⑥:讓“精神高地”走出“經濟洼地”

“每天砍根竹子,拖到縣城去賣,肯定餓不死,但要富起來,難!”

胡艷霞清楚地記得,2003年冬天,她剛嫁到神山村時,那條羊腸小道有多難走。“婚車是自行車,一輛車要3個人扶,費了老大的勁才上去,路太陡太滑咯。”

胡艷霞嫁給了左香云,他的太爺爺左桂林是烈士,曾任紅四軍第32團通訊員。左香云是個帥小伙,聰明能干,什么都好,就是家里太窮。

婚后第二年,羊腸小道變成水泥石子路。左香云倆口子是勤快人,心思就活了,他們想了很多法子,種地、養豬、修摩托、賣竹工藝品,可都不掙錢。胡艷霞對記者說:“那時候沒什么技術,做毛竹工藝品想買臺機器,幾萬塊票子根本湊不出來。”

怎么干都掙不到錢,愁壞了神山村。駐村委員李燕平說,這個村四面都是毛竹和樹,“每天砍棵樹、砍根竹子,拖到縣城去賣,肯定餓不死,但要富起來,難!”

原因很簡單:太偏僻。

記者從井岡山市坐車到神山村,走高速和柏油路,還是花了近1個小時。可想而知,在水泥石子路甚至羊腸小道的年代,交通有多不便。

奇跡的發生似乎就在轉瞬間。2016年底,左香云夫妻竟然富起來了。

那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神山村看望大家。總書記走進村民張成德家,跟張成德和彭夏英聊了好一會兒天。又來到左香云家,在家門前的石臼上打了糍粑。

總書記來的時候,高速還沒通。第二年,高速通車了,神山村也換了模樣。房子外立面改造了,變成統一的客家民宅風格。村口修了小廣場,爛泥巴路變成水泥路,木棧道邊還有綠化帶,成了妥妥的美麗鄉村。

但脫貧的關鍵,并不在于硬件。“通路只是基礎。”李燕平說,“最重要是腦子通了。”

“完全可以發展旅游啊!”從上級政府部門到神山村村委會再到村民,突然找到了這把“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的鑰匙。

井岡山紅色旅游一年吸引1800多萬游客,茨坪景區漫山遍野的游客,為什么不可以引一些到神山村來呢?

這么一想,神山村有許多優勢——竹林滴翠,溪水潺潺,景色一級棒;離黃洋界景區、八角樓景區、象山庵景區、紅軍小道等景點都挺近;尤其是,習總書記來考察的新聞,已經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神山村。

說干就干!神山村村民個個興奮。張成德在外做導游的女兒回來了,幫父母開了村里第一家農家樂;左香云兩口子緊跟其后也開起農家樂,還注冊了“神山竹”商標,專賣用竹筒盛米酒的神山竹酒;多年漂在外面的左春仁回村,自己制作特色手工紀念品,銷路不錯;彭小華做起了時興的民宿,還撿起養蜂的老本行,一養就是40箱,賣土蜂蜜也賣蜂種;還有總書記親手打過的神山糍粑,甜辣味,游客都要買幾塊嘗一嘗……

“全國都在奔小康,我們可不能成為‘經濟洼地’!”

“這幾年生意怎么樣?”記者問彭夏英。

“前年有十幾萬,去年也十幾萬哩。”彭夏英一邊把煮得半熟的米飯從鐵鍋舀到大木桶里蒸,一邊對記者說,“今年5月家門口的坡塌了,剛加固整修好,前幾個月生意有點受影響,這幾天又恢復了,今天中午和晚上有8桌客人呢,點名要吃木桶飯。”

彭夏英家在神山村地勢最高處,從大門能遠眺縣城,陡坡的滑塌處已經修成水泥網,工人正在上面鋪綠植。今年,彭夏英家又蓋了一間房做民宿,“14萬裝修費都是我和老伴這兩年賺的錢咯。”

“村里54戶人家,以前全村跑得剩不到40人,多數是老的,好冷清。除了干點農活,各家平時也不怎么交流,麻將都懶得打。”村委副書記賴志承說,現在村里有230多人,許多年輕人回來干,有16戶人家開農家樂和土特產商店,“老人有人孝養,孩子也有人照顧了。”

“過去是住在山上,去縣里打工,現在是住在縣里,來山里工作咯。”胡艷霞說,為了讓小兒子上學方便,她家在縣城買了房子。2018年,胡艷霞家僅竹制品就賣了十幾萬元。而最讓她開心的,是今年中考大兒子考了700多分,進了吉安市重點高中的“紅一班”。“井岡山這幾年給教育投了好多錢。”她說。

西裝革履的左香云這會兒腰里別著麥克風,正給一個外地訪客團講解村子的變化,房子外立面和路怎么整修,政府和村民怎么出資,山村是怎么變成今天這樣。一身紅軍服的客人們聽得入神,不時發問。

村里宣傳欄里,有神山村今昔對比的照片。每組兩張,取的都是不同時間的同一處景,荒蕪與熱騰,臟亂與整潔,難看與亮麗,對比鮮明。眼前的神山村,處處是店鋪和招牌,不僅環境美,更透著一股子生氣。去年,神山村迎來26萬游客,旅游收入1210萬元。

2017年2月,井岡山在全國第一個宣布實現脫貧摘帽。2018年,井岡山市的貧困發生率降為0.4%,比2014年下降13.4%。紅色老區是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地”,當地干部對記者說:“全國都在奔小康,我們可不能成為‘經濟洼地’!”

神山村中有一面笑臉墻,貼著數十張村民的臉部特寫照片,那些或布滿皺紋或光潔紅潤的面龐,綻放著樸實的笑。照片旁印著兩行字:“政府只能扶持我們,不能撫養我們。——神山村民”。

“幾年前我連化妝都不會,現在學會了怎么服務,也長了見識”

張麗紅曾以為自己這輩子只能做個家庭婦女了。初中畢業后,她沒有繼續上學,早早嫁了人,生了3個孩子,“出去工作”這種事,沒敢想。

現在,25歲的她在家門口——荷花鄉大倉村一座歷史建筑改造的茶吧里,給客人沖茶泡咖啡,一個月能拿2800元工資,年底還有獎金,在當地是令人羨慕的高薪。

大倉村有故事。1927年10月,毛澤東與袁文才在大倉村會見,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由此創建。2017年后,大倉會見舊址被打造成井岡山紅色培訓的教學點、美麗鄉村的示范點和全域旅游的新景點,這個曾經的“十二五”省定貧困村,就此大變。

記者走進大倉村看到,眼前極具設計感的9棟別墅,外觀內設都不輸沿海城市的水平。荷花鄉組織員龔小文介紹,由上海投資商投建運營的這組別墅群今年5月開始營業,入住率高達80%。

再往里走,是改建成紀念館的大倉會見舊址,可供紅色培訓班學習和開會的講習所,還有林家祠堂、梅塘荷廊、望紅臺、紅軍小道等景點。張麗紅工作的茶吧,就在大倉會見舊址隔壁。

荷花鄉還有12家農家樂、1個農家超市。許多村民跟張麗紅一樣成了上班族,也有的當了老板和房東。

曾秋妹68歲,但身體很硬朗,這兩年村里興建旅游設施,她和丈夫就去幫工,兩人一年能掙4萬多。平時他倆做環衛小工,一天100元,每月10天左右。她在園子里種菜喂雞鴨,別墅群的食堂建好后,日常在窗口掛一塊小黑板,上寫當天需要什么菜,曾秋妹就把自家種的菜賣給食堂,月進賬上千元。加上每年5畝地的租金,她再不用“一年到頭沒肉吃,過年才砍十幾塊錢肉”了。

“幾年前我連化妝都不會。”張麗紅說,現在能接觸到全國各地的人,“學會了怎么服務,也長了見識”。

搞紅色旅游,井岡山不缺游客,但之前游客集中在茨坪主景區,其他鄉鎮只能干看著。記者來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時,雖不是假日,游客隊伍仍在高高的石頭階梯上直排到大門口。距陵園不過數百米的茨坪村,126戶村民每戶一年僅房租收入就達五六十萬元,家家都稱得上“千萬元戶”。

現在,井岡山市要讓這股“紅流”潤澤全市每個角落。“我們正在發展全域旅游。”井岡山扶貧辦主任劉新對記者說,“這是井岡山未來的致富方向。”

在拿山鎮長路村,名為“長塘古韻”的休閑度假村即將完工。十幾棟有百年歷史的徽派明清建筑,被投資商改造成外表古雅、內設時尚的輕奢民宿,配上食堂、咖啡廳等休閑設施,還有周邊環境,真是賞心悅目。

拿山鎮組織員郭偉告訴記者,這些老房子原已破敗不堪,不能住人,村民也沒錢維護。“現在租給公司,每戶每年有幾千元房租進項,20年后房子連裝修都是村民的。”項目給村集體也帶來了一大筆收入,“先前村集體每年靠上級撥款15萬,這項目一年給8萬,每年以5%遞增。”在長路村,20多個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在大攏鎮案山村,楊喜華帶著自己在深圳創業賺的錢,回老家開了“攏門客棧”。進了客棧,有綠意盎然的院子,有茶室、卡拉OK室,二樓還有泳池。

“我們在攜程網上得了4.9,滿分是5分。”楊喜華說,為了抓住客人的胃,他從廣東請來廚師,在隔壁餐廳提供地道的粵式客家菜和特色“紅軍餐”。

案山村有13家民宿,140多個房間。來自深圳的投資商承包了這片景致宜人的村落,楊喜華是股東和主要運營者。在他看來,井岡山旅游是“朝陽產業中的朝陽”。明年,他打算增加CS野戰、滑草等新項目。

“綠的是竹木、是山水、是村落,紅的是政策、是發展、是人心”

劉新認為,井岡山能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最大的利好當然是黨的政策,井岡山這些年獨創的精準扶貧、產業扶持等舉措收效顯著。她提到的另一個原因,記者在采訪中也感受到了,那就是“老區人民淳樸善良,‘井岡山精神’還在。”

井岡山市紅軍劇場內,大型實景演出《井岡山》每晚上演。這場演出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參與演出的六七百名群眾演員,都是當地居民,其中許多人曾是貧困戶。自2008年10月1日在井岡山正式公演以來,該劇已成為井岡山旅游一張響亮的名片,年門票收入達3500萬元。

演出開始前,穿著紅軍服裝的群眾演員或步行或騎摩托從四面趕來,演出結束后,仍穿戲服回家,成了當地街頭一景。以月演出20多場計,每人每月能拿到五六百元工資。錢不算多,但大家都很起勁。

從2011年起就參演的王國勝是理發師,店里只有一個位子,妻子李梅艷身體不好,他家曾是貧困戶。李梅艷今年也加入了演出。對于這份“兼職”,王國勝說:“滿意得很,晚上沒事,來回也方便,就當散散步,每月1000多塊錢添點家用。”

負責管理實景演出的井岡山華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廖梅琴說,晚上演出不占用工作時間,活兒也不重,又熱鬧,大家愿意來。關于選演員,她說,優先招周邊的,如果是貧困戶,會另外設個位置讓他進去演,“演員流動很少,好多演員2008年就在這里,六七百個演員,一年頂多變動一二十個人。”

記者去采訪的當晚,下起了小雨,實景場地沒遮沒擋,但老鄉們一直堅持演出。快謝幕時,動人的歌聲響起,“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有石頭哎,碰到阿哥的腳趾頭,痛在老妹的心那頭……”

老區人民的淳樸,體現在方方面面。“村民看到你都會打招呼,請你去他家吃飯,也沒有額外準備什么菜,就跟家人一桌吃。”2012年大學畢業后就在荷花鄉工作的龔小文說,“在鄉里干事,可能比在市里更溫馨、更有成就感。”

回想工作第一天,龔小文和幾名同事擠在一輛小車里顛簸大半日,才從縣城來到鄉里。晚上睡覺,兩人擠一張床,當時他心里就嘀咕:“要不這工作不干了,重新考吧?”后來,他在這里談了女朋友,安了家,一待就是7年,見證了荷花鄉的煥然一新。

龔小文說,脫貧不僅僅是修路修房,更是“修”觀念。以前要搞拆遷,引進投資,老鄉們左思右想,怕這愁那,費盡口舌才能說通。“現在要起一個新項目,問他好不好,都說好,對新事物新理念接受度越來越高了。”

井岡山有句發展口號,叫作“綠的更綠,紅的更紅”。這幾年到過井岡山的人都有體會:那綠的是竹木、是山水、是村落,紅的是政策、是發展、是人心。

不能忘了老區人民(記者手記)

井岡山是綠色的。從機場去市區,從市區去鄉鎮,高速路旁郁郁蔥蔥,看不完的五百里青山。

井岡山更是紅色的。紅色的景,紅色的人,紅色的精神底蘊。

八角樓、挑糧小道、會師橋、文星閣、龍江書院、紅四軍建軍廣場舊址、古城會議舊址、烈士陵園……在井岡山,重溫中國共產黨首個革命根據地足跡,常有時空交錯的感覺。

采訪對象有的是烈士后代,他們的先輩曾給紅軍送過糧、補過鞋,和紅軍一起挑過水、種過田、抬過擔架,冒著生命危險幫過紅軍。不止是井岡山,“最后一碗米,做軍糧;最后一塊布,縫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他上戰場!”“得知部隊缺木材,17萬塊門板送前線”……這些摯樸的語言,傳遞著全國各地老區人民對子弟兵的魚水情誼,也記錄下老區人民對中國革命所做的突出貢獻。“革命成功,吃穿不窮”,是中國共產黨對老區人民所作的莊嚴承諾,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飲水思源,攻堅克難,我們要幫老區過上一樣的好日子,不能讓一個老區百姓掉隊。

習近平總書記曾親自作出指示:“井岡山要在脫貧攻堅中作示范、帶好頭”。革命老區多集中連片在特困山區,經濟發展水平長期滯后。革命老區能不能率先脫貧奔小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性指標。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黨和老區人民血肉相連。記者在井岡山采訪數日,深切感受到井岡山人已經找對了方向,趟開了路子。更令人佩服的是,井岡山沒有滿足于在全國第一個宣布脫貧摘帽,而是盯準了全面奔小康的新目標。

“綠的更綠,紅的更紅”,井岡翠竹長在,紅色精神永存。革命老區,更好的日子在后頭!

關鍵詞:讓“精神高地”走出“經濟洼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