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白鹿原民俗村被拆 文化小鎮不能荒蕪特色
依托于獨特的地理風貌和歷史積淀,以及著名文學作品和影視IP帶來的社會效應,西安市藍田縣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區于2016年開放,自我定位為“集生態農業觀光、民俗文化體驗、農事活動體驗及鄉村精品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項目”。然而,良好經營局面沒維持多久,白鹿原民俗村就門可羅雀,并于近期被實施拆除。
文化小鎮將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等元素融合起來,意欲通過發展文化旅游,彌補城鎮化進程中文化傳統流失的遺憾。歷史、民俗、文化等要素是此類項目的基本要素,其使命也在于教化文化自覺及弘揚民族精神。
現實中,清一色仿古建筑,間或點綴幾處修整過的文化古跡,拼合起大多數歷史、民俗類小鎮的物質性“特色”。當人們踏入此類“特色景區”,就開啟了“欣賞風景+拍照留念+購物消費+休閑娛樂”的旅游模式。因為復制同類競品痕跡明顯,導致“千鎮一面”,讓游客產生審美疲勞。
被“置入”民俗村里的,是真民俗還是“偽民俗”?古舊的生活器具,因為器具的主人不再在此處真正生活,便僅僅是精致的擺設;一些商鋪展示非物質性的物品生產流程,多是商家為銷售產品進行的廣告宣傳;傳統的禮俗儀式也因為脫離原生環境而成為單純的表演。這些民俗為特色的小鎮在形式上糅合了人工與自然景觀,內容上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它的指針在 “景區”“商業區”和“真文化遺產”的范疇間搖擺。
當我們回憶起文化特色小鎮的旅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除去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飲食、風光,占據我們心頭那塊柔軟位置的,必定是不同于其他地區的風俗人情。只有它們才能喚起每個人心中不絕如縷的鄉愁。
對于主打“民俗牌”,卻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逐漸偏離經濟價值和民俗價值平衡點的特色小鎮,需要由商業化重返“民俗化”,使其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保存地域民眾的集體記憶,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自我認同。
看得見的建筑、器具,給予特色小鎮物質基礎和審美基礎。而流淌在生活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實實在在經歷的時間和生存的規則、范式,是具有區域獨特性的文化資本,是屬于這個聚落人群和階層的集體記憶。這些才是能讓本地人區別于“他者”的關鍵特征。
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空間,離不開本土居民的參與和生活。讓本地人、“原住民”成為特色小鎮真正的主人,從而維護特色文化空間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重價值。“本地人”傳播著相對原生性的生活方式、生存智慧,他們因土生土長而具有強大的族群凝聚力;更有能力在城鎮化進程高速的今天,引導外地務工的年輕人在返鄉時延續生活習俗和生命儀式,基于舊有文化系統之上重建起“新的傳統”;同時為本土文化吸納入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反觀諸多特色小鎮遣走本地居民、招募外來經營者的做法,實際上趕走了本真的生活傳統,而植入新的居住者和生活方式,無意中重塑了當地的文化生態環境。
天造的山水風光,地設的人文傳統,加之大勢所趨的商業環境,必能孕育出富含中國傳統特色的民俗文化空間,我們需要賦予的是精雕細琢之匠心巧技,莫讓“特色小鎮”荒蕪了特色。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文化 特色 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