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花高租金 住市中心 這些人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恰恰因為忽視城市規(guī)模帶來的各種好處,并且簡單地將“城市病”與城市人口規(guī)模聯(lián)系在一起,才由此得出應該控制城市人口規(guī)模的結論。實際情況是,“城市病”容易被人們直接感受到,而城市擴張帶來的好處,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在這樣說的時候,并不是說城市規(guī)模擴張的壞處就沒有了,它帶來的“城市病”值得專門去探討。但“城市病”主要不是城市擴張本身帶來的,而是取決于技術與管理。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向往寧靜、悠遠、離群索居的生活,另一種喜歡熱鬧、多樣性、在人群中扎堆。前一種人,好比中國的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又好比美國的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看四季變換和螞蟻爭斗,思考“我為何生活”這樣的問題。后一種人,不用舉例子,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都屬于此類。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世外桃源、瓦爾登湖,都只是個夢,我們不是那里的常住人口。
在一個國家里,多少人生活在城市,從本質上來講,就取決于上述兩種類型的人的多少,這可能首先與性格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職業(yè)。
在農業(yè)社會,就算農民想住到城市里,也不可能每天在農田和酒肆之間來回奔波——城里沒有足夠的就業(yè)崗位。而到了現(xiàn)代社會,即便在中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工業(yè)和服務業(yè)在GDP當中所占比重也已經達到90%?,F(xiàn)代經濟里,越是富有的國家,知識(包括技術、信息和創(chuàng)意)在經濟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越大。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需要通過和別人的交往來傳播知識。同時,也從與其他人的交往中獲得知識,從而更好地成為知識的生產者。換句話說,從前,生性再喜歡熱鬧的農民,都不得不居住在農村與土地為伴;現(xiàn)在,性格再內向的都市白領,也必須在最低限度上與人交流和開會。
城市建設:活在城市,還是生活在城市?
那么,什么樣的城市建設才是更宜居的?上海的楊浦大橋和翔殷路隧道連接著黃浦江以東和以西。這兩條通道非常有趣,在早高峰的時候,是單向從浦西往浦東堵,反向則相對暢通,而在晚高峰的時候,擁堵的方向則正好反過來。換句話說,不少人住在浦西,上班在浦東,寧愿承受堵車之苦,也不搬家。
子女教育是影響居住選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浦西是傳統(tǒng)的市中心,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大都集中在浦西,結果,一些原本住在浦東的人,為了孩子也搬到了浦西。但問題還不僅限于此。
1990年代初,浦東剛剛開發(fā)的時候,上海流行一句話:“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0 多年過去了,浦東已經今非昔比,浦東的房價也早已經追上浦西,金融區(qū)、自貿區(qū)、迪士尼都在浦東。那浦東還缺什么?如果你把這個問題拿來問上海人,估計很多人會說,浦東缺人氣。
借用一個流行的句式,當我們討論城市發(fā)展模式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么?對于現(xiàn)代城市居民而言,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到底是 “生活在城市”,還是僅僅“活在城市”?這里涉及要討論的兩種城市發(fā)展模式。第一種城市發(fā)展模式如圖(a),有很多窄馬路,同時有個別寬敞的主干道。在這樣的模式中,主干道是行車的,而一旦出現(xiàn)交通擁堵現(xiàn)象,車也可以開到窄馬路上進行分流。我們往往認為寬馬路可以緩解堵車,但事實上當馬路太寬時,馬路的條數(shù)也會相應減少, 于是寬馬路的堵塞因為缺少小馬路進行交通分流而得不到緩解,參見圖(b)。
編輯:梁霄
關鍵詞:城市 大城市 社區(qū) 服務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