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花高租金 住市中心 這些人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與發達國家新的城市發展理念不同的是,中國的很多城市仍然醉心于打造“花園城市”。如果將“花園城市”理解為花團錦簇、綠樹成蔭,這本身并不錯。問題在于,很多地方將“花園城市”理解成了低密度和寬馬路,特別是在新城建設中盲目追求寬馬路、大廣場和大的綠化帶,這就錯了。低密度和寬馬路的模式適于開車,而不適于行走,這就導致馬路兩邊的行人達不到服務業所需的“進門人口”。很多城市在建設新區的時候都追求低密度,結果發現服務業仍然在高密度的老市區發展得更好,就是這個道理。另有一些城市,連舊城改造也追求低密度和寬馬路,結果是,很多老建筑和窄街道被破壞,市中心的消費型服務業失去了發展的空間。
低密度導致服務業供給不足,進一步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人們需要更多地開車去消費服務業,造成低密度社區與市中心的通勤壓力,加劇交通擁堵和尾氣排放;另一方面,低密度的社區本身則成了“睡城”,晚上黑乎乎的。在我們調研的浦東低密度社區,到了周末,很多人選擇開車外出,到別的地方消費,反過來,本社區的服務消費受到制約,生活在這樣的社區,生活變得更像是“活著”。
大城市的生機:我們的城市化進程到了哪一步?
人的天性,是喜歡多樣性,而不喜歡單調乏味的生活。只有城市,才可能提供這樣的多樣性;只有大城市,才可能提供更多元的文化和更多樣的消費服務。其中的道理在于,在一個有大量消費品和服務供給者的市場上,每一個生產者都可以僅僅針對某一細分市場提供消費品和服務,而無須擔心沒有生意做,因為在大城市里,某一特殊偏好的消費群體數量都足夠多。這樣專業化的結果,既能使得城市生活豐富多彩,同時,也使得人們在專業化的生產中不斷積累經驗,加強專業化程度。而專業化程度又反過來提升了生產者的競爭力,以及城市生活的品質。
讓我們來想想,什么是高房價?什么是“城市病”?給定土地和住房的數量,給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高房價和“城市病”就是消費者為獲得大城市的生活所支付的代價。除了直接在購買消費品和服務時付的錢以外,人們還因為支付了大城市更高的房價,犧牲了某些維度上的生活質量,而獲得了更接近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的地理位置。換個角度來看,為了大城市的生活,住更貴更小的房子,卻節省了長途往返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的金錢和時間成本。
而在大城市內部,中心城區因為四通八達,一定是生活最為豐富的地段,大量的生產型服務業為了和四面八方的人做生意,也一定要搶占市中心的位置,排擠中心城區的居住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說,居住在大城市的市郊,每天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在市郊和市中心之間來回奔波,本身也是為獲取更好的工作機會所付出的代價。如果要接近工作地,就買更貴的房子;如果收入不夠高,就花更多的時間在路上。選什么樣的生活,自己決定。總之,房價就好比是獲得便利性的“入場券”。
大量的企業在大城市扎堆,特別是集聚在中心城區,是為了交流的便利。那么,有沒有可能,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面對面的需求減少了?部分是有的。比如說,人們可以在家辦公,通過遠程通訊方式與同事和客戶打交道;人們要與朋友交流,可以打電話、發微信,而不一定要每天見面。但是,從另一方面看,事實上的情況是,線下和線上交流兩者不是“互替”而是“互補”。比如,微信朋友圈里都是見過面的朋友,剛開始會與一個人在微信里交流,接下來就是面對面的討論更有效率。在人力資源領域,面試是很重要的招聘途徑,這不是打電話所能替代的。
編輯:梁霄
關鍵詞:城市 大城市 社區 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