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消費金融爆發式增長謹防風險
過度消費、惡意欺詐、重復授信給行業蒙上陰影
隨著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我國的消費金融進入爆發期。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我國居民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達1.28萬億元,新增總額已達去年全年的1.54倍。多方預測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消費信貸余額將達到10萬億級的規模,年化增長率在20%以上。
市場的巨大潛力正吸引各大機構“跑步”進入這一領域,除了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大型電商平臺和部分網貸平臺也紛紛殺入這一領域。值得注意的是,在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惡意欺詐”、“過度消費”等負面詞匯困擾著行業發展,一些機構的業務違規發展、過度授信也給整個行業蒙上了一層陰影。
業內人士建議,從金融機構的角度出發,宜借助金融科技的發展,加強自身風控能力,而從監管的角度而言,則應加快整個社會征信體系的建設,推動消費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機構跑步進入消費金融規模大增
Talking Data發布的《2017年消費金融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2年至2016年,我國消費信貸余額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消費信貸占貸款總額的比重也不斷提高,消費信貸在金融機構貸款中的地位逐漸提高。
上述報告還顯示,消費信貸與GDP的比值不斷提升,2016年,該比值突破30%,消費信貸對于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增強。2010年以來,除了房貸、車貸之外的短期普惠消費性貸款占比不斷增加,由2010年的12.7%增長至2015年的21.6%,2016年,其占比雖然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在19.7%的較高值上。
Wind數據也顯示,2017年1至8月,居民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達1.28萬億元,累計同比多增7833億元。而2016全年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總額僅8305億元,今年前8個月新增總額已達去年全年的1.54倍。另外,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速為6.9%,而同期消費增速為10.4%。消費對國民經濟貢獻度的提高,少不了消費金融的支撐。
消費金融的快速增長,也吸引了大量機構的進入和投入。商業銀行是消費金融行業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其推出的消費金融產品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信用卡和消費貸款。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不少銀行在貸款和業務結構上都發生了變化,逐步加大對消費貸款的投入力度。
近期披露完畢的A股上市銀行2017年中報顯示,今年以來銀行消費貸款規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多家銀行突破千億。其中,平安銀行上半年消費金融余額達2770.90億元,同比增長255.49%。建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以電子渠道個人自助貸款“建行快貸”帶動業務發展,個人消費貸款余額1580.76億元,較上年末增加830.37億元,增幅也達到110.66%。另外,截至2017年7月末,招行消費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約200億元,其中信用貸款增加約100億元,占比約達50%,其中“閃電貸”余額在今年5月已突破百億。
與此同時,信用卡業務也成為不少銀行尤其是股份制銀行發力的重點。以浦發銀行為例,其信用卡業務2017年上半年總收入達218.65億元,同比增長94.05%。
信用卡服務平臺我愛卡首席研究員董崢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信用卡是銀行與用戶建立聯系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消費主力年輕化、競爭日趨激烈的信用消費市場,通過信用卡業務從場景獲客、并依托場景提高用戶體驗,對銀行而言是新的競爭機遇。
消費金融行業另一重要的參與者就是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今年8月下旬,中青旅公告稱與光大銀行共同發起成立“光大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持牌公司達到約22家。
近期,多家消費金融公司公布了其2017年中報,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均出現大幅增長。比如,今年上半年,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億元,同比增長125.73%;凈利潤6.45億元,同比增長192%。與此同時,馬上金融、蘇寧消費金融和華融消費金融在今年上半年也實現了扭虧為盈。
在上述兩類機構之外,行業巨頭旗下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和一些P2P借貸平臺也涌入消費金融行業。得益于天然的消費場景和便捷的產品體驗,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增長尤為迅猛。根據艾瑞咨詢的最新報告,從2013年到2016年,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從60億元猛增到4367億元,4年增長70倍,年復合增長率達317%。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消費 金融 貸款 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