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書畫現場頭條書畫現場頭條
“避暑圖”里尋清涼
界畫中的“避暑勝地”
界畫是中國繪畫的特色門類之一。由于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在作畫時,畫家常用將一片長度約為一枝筆三分之二的竹片,一頭削成半圓磨光,另一頭按筆桿粗細刻一個凹槽,作為輔助工具。作畫時,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將竹片凹槽抵住筆管,手握畫筆與竹片,使竹片緊貼尺沿,按界尺方向運筆,即能畫出均勻筆直的線條。由于界畫頗為適用于刻畫建筑,因此,在界畫中,其他景物常用工筆技法配合,通稱之為“工筆界畫”,也為建筑畫一種。
界畫起源很早,顧愷之就曾說過“臺榭一足器耳,難成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宋代曾產生一批杰出的界畫家,如郭忠恕、王士元、呂拙、李嵩、趙伯駒等。其中,原為清宮舊藏、現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的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工而不板,繁而不亂,清俊秀逸,令人流連忘返。
郭忠恕為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的畫家,洛陽人,工畫山水,尤擅界畫。其畫風在后世有較大影響,《圣朝名畫評》中稱其“界畫”為“一時之絕”,列為“神品”。
此圖即描繪唐玄宗所建的驪山行宮。由于此《明皇避暑宮圖》略為俯視,因此,從圖下的宮門向內可以看到亭臺樓閣、水榭宮室、長廊庭院,依山勢覆壓而上,層層深入。
驪山是秦嶺山脈的支脈,東西綿亙25公里,南北寬約13.7公里,海拔1302米。自周秦至漢唐,驪山一直是皇家園林,宮室繁多。周幽王曾在此建驪宮,秦始皇時改為“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唐太宗營建宮殿,取名“湯泉宮”,唐玄宗再次擴建,取名華清宮,因以溫泉為特征,又稱“華清池”。
畫家郭忠恕將宮殿整體安排在右半部,后有山峰屏障,左半部則以寬闊的水面和山谷加以處理,使得空間布局更加穩妥自然。尤其值得說明的是,此界畫中,宮殿樓閣描繪精密工致、法度嚴謹,堪稱傳世精品。
界畫發展直至清代不絕。首都博物館即藏有清代界畫名家袁江所繪《驪山避暑圖》。在此圖中,雄偉壯闊的山色與富麗堂皇的樓閣融為一體,既精細入微,又氣勢磅礴,突出體現了“界畫”的表現力,繪者袁江也被推為清代“界畫”第一名家。
在此圖中,袁江充分發揮了我國工筆山水畫的工整嚴謹、色彩鮮明、華貴典雅的特點,規模宏大,內容豐富。
圖中全景布局工整勻稱,樓閣建筑及人物皆工筆重彩,重檐層扉,無不精致華美。袁江將傳統的石青、石綠用于建筑的繪色,使畫面整體呈現出明亮艷麗的色彩,其與朱紅的柱子相輝映。宮苑內眾人往來其中,周圍草木扶疏,花影闌干,頗為華貴典雅。
避暑之意是清代畫家經常表現的題材,除此圖外,袁江之侄袁耀也曾繪有《驪山避暑圖屏》,這件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界畫名作,題有“辛卯二月中浣邗上袁耀擬意”,上鈐“袁耀之印”“昭道氏”二印,顯示出清代界畫的典型風格。
此《驪山避暑圖屏》中,山形脈絡皆有動勢,山石奇絕,層次豐富,華麗嚴整的宮殿與具有自然特色的山水巧妙融合、渾然一體,形成動與靜的鮮明對比,氣勢突出。
也可以說,袁江、袁耀并不是單純的界畫家,他們對于界畫的貢獻在于開創了將山水與樓閣有機地結合而形成渾然一體的新風格。
畫家筆下的殿宇樓閣,或以堅實的山巖為依托,或以浩渺的江湖為背景,給仙境般的樓閣構筑出真實可信的空間,從而賦予界畫意境與氣勢,從而創造出華麗精致的畫風,在清前期畫家中別具一格。
作為建筑畫的一種,無論數量還是藝術水準,袁江、袁耀的作品在整個界畫樓閣的發展史上,都是一流的。
編輯:楊嵐
關鍵詞:界畫 畫家 樓閣 袁江 避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