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專題>委員讀書>書評 書評

讓道義有力量

2020年06月08日 11:58 | 作者:東石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潘岳的《戰國與希臘》(原文見《文化縱橫》6月號)是一部以勾勒史實的形式呈現思想的作品,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文采斐然。由于我的博士論文主要是研究荀子的思想,所以對文中的第一章《戰國》對荀子的論述興趣盎然、反復研讀。《戰國與希臘》從戰國晚期大一統國家形成的趨勢的角度,詮釋了荀子思想的歷史意義,也彰顯了中華文明的深層奧秘。

荀學與秦之后中國兩千年大一統社會結構的關聯,算不得新鮮話題。譚嗣同的憤激之詞:“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兩千年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唯大盜利用鄉愿,鄉愿工媚大盜?!毖元q在耳。日本學者內山俊彥則相對平實地指出,荀子是一位“預見秦朝的統一而提供此理論基礎”的思想家。[1]但譚嗣同的看法偏激,內山俊彥的觀點流于淺表,都沒有說透這一問題。

潘文別開生面之處,首先在于,它認為在戰國晚期追求天下統一的努力當中,“儒法合治”成為各國施政的主流。近年陸續出土的戰國簡帛也印證了當時思想界“諸家雜糅”的現實,這就顛覆了通?!鞍偌覡庿Q”的印象。這一立場,不免給人留下“雜家”的觀感。須知“雜家不雜”,真正的雜家,要將各種思想資源熔鑄一爐,共同服務于建立統一秩序的理想。

然而,《戰國與希臘》的落腳點并非《呂氏春秋》之類的雜家思想作品,而是《荀子》。潘岳眼里的荀子,是“戰國思想的集大成者”,批判性地吸收儒、法、道、墨等諸家之長,真正做到了“百家兼容”,從而“將孔孟追求的‘純粹’儒家,變成為駁雜宏闊的‘大儒家’?!?/p>

《戰國與希臘》富有想象力地指出,激發荀子思想的現實動因,乃是戰國末期頻繁爆發的大規模人道主義災難。韓非說“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這從側面反映出,道德理想主義有道義無力量,功利現實主義有力量無道義的歷史困境。道義不掌握權力,而權力習慣于蔑視道義。如何讓道義有力量,遂成為荀子運思的深層關懷。

“團結就是力量”。道義要擁有力量,必須依靠凝聚人心的路徑,促進人群的團結。荀子“群居和一”的社會理想,說白了,正是一種人類“大團結”“大聯合”的局面。無論政治上,還是思想上,荀子從不謀求“非此即彼”。他關心沖突的化解、分歧的協調,致力于建設諸種差異性和諧共存的社會。

可是,人之性天生具有自私的傾向。為了滿足自身欲望,每個人秉持個人利益優先的準則,相互爭奪,彼此傾軋,不斷激發出撕裂社會的趨勢。在此意義上,荀子提出“人性惡”。性惡,不是對人的貶斥,而是對人的警誡。實際上,由于“性者,天之就也”,糟糕的性是上天賦予人的,人并不需要為此承擔原罪,只是向著道德和文明之途,多了這一重負累而已。

除了天性的自私傾向,人錯誤的思想認識也會造成社會撕裂。荀子說,“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笔挛镏g存在差異性,差異性會導致認識偏差,作出錯誤決斷。如何避免為差異性蒙蔽心智呢?一言以蔽之,凡事不離一個“理”字:“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無益于理者,廢之。夫是之謂中事。凡知說,有益于理者,為之;無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謂中說?!笔裁词恰袄怼蹦??在古代,“理”和“治”字相通。(在古逸叢書本《荀子》,此處的“理”字便作“治”字。)換言之,判斷思想和實踐是否正確,關鍵看是否有益于秩序的建設和社會的治理,是否有益于人類群居和一。

要明理,就要學禮。禮是實現“群居和一”的最佳方式。先王憂慮人群的爭奪、離散,故“制禮義而分之”?!胺帧辈恢褂诜止?、分配的意思,還關涉“名分”。讓差異化訴求共存的最好辦法,是確定不同的社會位分,同時相互承擔責任。一旦用禮義的方式整合社會,社會和諧便指日可待。正如《戰國與希臘》所說,“分是為了和,和是為了統一,統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大?!?/p>

為了整合社會、兼容百家,荀子大大擴展了“禮”的范圍,舉凡人類一切事務,無論生老病死,抑或法律制度,莫不與“禮”相關。按照禮的精神劃定界限,有限度地承認矛盾對立雙方的合理性,表面上看似“冰炭不同爐、水火不相容”的事物,可以神奇地達成互相尊重、和諧共生。荀子正是以此方式,兼收并蓄諸家之長:“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埶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p>

一隅雖不足以盡道,卻也不外乎道。每一種差異都是一面鏡子,有助于我們反觀自身目光照察不到的盲區?!熬S齊非齊”,允許多樣性存在,是通往人類團結的必由之路。以政治模式為例,荀子從不認為普遍價值局限于一國的范圍,卻也從不主張別國復制某一國的治理模式,“無國而不有治法,無國而不有亂法”,關鍵在為政者慎取之。荀子之所以為“大儒家”之大,原因即在于此;《戰國與希臘》所謂“中華文明最善于包容”,“中華民族強而不霸、弱而不分、從不中斷”,秘訣即在于此。


[1]轉引自佐藤將之《參于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中文版序言”,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版。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