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肝癌患者一半在中國,死亡人數逼近新發
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發起“星光”項目,促進肝癌早期發現人民政協網海口10月15日電(記者 何方)由中華預防醫學會、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主辦,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海南省人民醫院感染科承辦的“中華預防醫學會感染性疾病防控分會2021學術年會暨第四屆中國感染論壇”10月8日-10日在海口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
會上,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于大會開幕式期間正式啟動了“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成人肝癌篩查與監測管理培訓”(“星光”項目)。該項目由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發起,泛生子公司支持,聘請專家編寫培訓教材,在全國公立醫療機構開展系列培訓課程,對全國感染病醫師培養乙肝相關肝癌的早發現、早診斷能力,提高早篩理念,令患者可以在根治性治療期發現肝癌,讓更多肝癌患者擁有更好的生命健康。
北京大學醫學部莊輝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徐小元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高志良教授,上海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范建高教授,清華大學附屬清華長庚醫院魏來教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張大志教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任紅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均受邀參與“星光”項目啟動會。
“星光”項目啟動現場
綜合防控早篩早診早治是提高5年生存率的根本
在中國,肝癌高居我國癌癥死亡率第2位。2020年,中國有超過41萬人新患肝癌,有超過39萬人死于肝癌,死亡人數逼近新發病人數。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肝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別占全球45.3%和47.1%,接近全球的50%。由此可見,中國是肝癌大國,發展肝癌有效的治療方案十分重要。
“對癌癥生存趨勢的全球監測研究顯示,中國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14.1%,低于歐美國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謝嬋教授在大會發言指出,這可能與中國肝癌患者多為中晚期有一定關系。而中晚期肝癌患者一般以系統治療為主,找到有效的系統治療方案尤為重要。
“篩查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有乙型肝炎標志物陽性的患者,定期篩查是非常必要的。現在肝癌的五年生存率只有14%,主要就是因為沒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如果定期篩查就能延長病人的壽命。”莊輝教授指出。
“盡管發展新的肝癌治療方法和藥物非常重要,但從國外的經驗上看,完成良好的全民肝癌監測系統以實現肝癌的早期篩查診斷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謝嬋教授指出,中國目前常規篩查診斷技術的靈敏度較低,無法滿足早期篩查需求。
“我國《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年版)》建議高危人群借助于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臟超聲檢查(US)進行肝癌早期篩查,然而,根據Meta分析,AFP及US對于早期肝癌的檢測靈敏度仍然較低。”謝嬋教授介紹說,三聯檢通過檢測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異質體(AFP-L3)及異常凝血酶原(DCP)雖然靈敏度有所提高,但仍不夠理想,其他蛋白標志物不斷探索中,靈敏度和特異度難以滿足臨床需求。
常規篩查靈敏度較低,肝癌早篩診斷有了新選擇
“病理檢查是確診肝癌的金標準,但穿刺活檢存在種植轉移的風險,還存在假陰性問題,特別是對于直徑≤2cm的病灶,假陰性率較高。腹部超聲(US)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肝臟影像學檢查方法,但易受操作者經驗和患者肥胖的影響,對于早期肝癌的靈敏度低。” 泛生子公司首席醫療官胡云富博士在大會發言中介紹說。
近年來,基于“液體活檢”(Liquid biopsy)檢測的新型分子標志物,在腫瘤早期診斷和療效評價等方面展現出重要價值。肝癌“液體活檢”也取得較多進展,相比于血清AFP等臨床常用血清學分子標志物可能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液體活檢因無創、即時、前瞻、靈敏等,獲得MIT Technology Review 2015年年度十大突破技術之一。
結合該技術,中國國家癌癥中心于2019年啟動肝癌早篩液體活檢大規模前瞻性隊列研究。截至2021年2月,完成了對1,615名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患者的隨訪。研究顯示,靈敏度88%,特異性93%,陽性預測值40.9%,陰性預測值99.3%,HCCscreenTM 靈敏度優于臨床常規篩查手段及國際同類研究數據,在可治愈期及早發現肝癌蹤跡,推動肝癌診斷階段前移。
“星光”項目將覆蓋全國上百家醫院,培訓醫生3000余人
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楊希忠介紹說, 通過“星光”項目實施,將探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細胞癌的防控現狀和策略,梳理形成相對統一的篩查與監測規范。自10月9日項目啟動之日起,計劃利用一年時間,在全國地級市及以上公立醫院舉辦區域、城市、科室培訓會100余場,預計培訓醫務人員3000余人。
“肝癌防治任重道遠,我們要乘風破浪,風雨兼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了實現健康中國2030目標,為了實現健康中國的偉大夢想,為了衛生事業的發展,我們還要繼續奮斗。”楊希忠常務副理事長說道。
編輯:何方
關鍵詞: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