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金不換:兩代“芝麻官” 一樣豫劇情
——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金不換談《七品芝麻官》及豫劇傳承
■3月12日至4月6日,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在京集中上演,真可謂好戲連臺,精彩紛呈,充分展現了豫腔豫調的藝術魅力。3月21日由豫劇表演藝術家、牛得草弟子金不換主演的《七品芝麻官》是上世紀80年代初由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牛得草創作表演并拍成電影的一部著名作品,是首部以丑為主角的豫劇,講述了七品芝麻官唐成縣令愛民如子、為民請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清正廉明、遵紀守法、為民做主的清官形象。特別是“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民諺,作為這部戲的主旨與精髓,廣為百姓喜愛并傳頌至今。本期文化周刊邀請金不換談談他與牛得草兩代“芝麻官”的戲劇人生,以及對豫劇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牛得草(右二)與金不換(左二)
金不換扮演的唐成
兩代“芝麻官”戲里戲外情
文化周刊:您作為牛得草先生的弟子,從其學藝、生活十幾年,在您的印象中,牛先生是如何演繹芝麻官唐成這一角色的?帶給您怎樣的感觸?
金不換: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七品芝麻官》被我的老師牛得草先生搬上銀幕,掀起一陣陣演出高潮,以至于他當時每到一地,都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甚至被稱為“東方卓別林”。這部戲的主要看點,在于唐成縣令敢于為民做主的清官形象。他出身農村貧困家庭,深諳百姓苦難,因此在上任才三天,就下鄉察訪民情,并且叮囑手下要把鑼鼓敲得震天響,以使百姓知道他的出巡。初拍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在牛得草先生身邊,只有十幾歲,但已深切感受到,一位文藝工作者能夠被那么多老百姓喜愛與看重,最主要的是其作品以及作品中人物形象在老百姓心中“活”了下來。
《七品芝麻官》不但使當時河南省鶴壁市豫劇團的近200名演職人員得到了生活保障,還獲得1981年“第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之后,牛得草先生又把這部戲搬上了戲劇舞臺,充分挖掘電影中所沒有表現到的地方,比如唐成的高度近視、面丑心不丑,等等,將人物演繹得更加詼諧機智、親切而形象。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因病去世,牛得草先生始終堅持在舞臺上,他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每場戲下來,他都會對當天的人物造型、表演技藝進行反復琢磨與思考,不斷完善與改進,以使唐知縣這一人物形象更加親民,以至于有些老百姓在現實生活中都把他當成了為民做主的芝麻官,有問題了找他去反映,有困難了也找他去解決。通過這些感人的事情,我深刻領悟到,一位表演藝術家,不可能做到每部作品都是精品,但通過《七品芝麻官》,我感到了牛得草先生所展現的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
豫劇《七品芝麻官》在藝術上追求創新,汲取了京劇與昆曲的表演藝術特點,唱念做打缺一不可,特別是為豫劇丑角這一行當增加了很多表演特色。為了更加貼近百姓,戲中還增加入一些幽默詼諧的地方語言,如“你個老雜毛”、“我的個老公公”,這些在河南都是使人聽了捧腹大笑的語言,讓百姓能夠在笑聲中感受到豫劇的獨特魅力和所要傳達的感情。這可以說是傳統藝術中老少皆宜、別具一格的一種表現。后來去各地演出多了,人們就將《七品芝麻官》與鶴壁聯系在一起,《七品芝麻官》成為河南鶴壁的一張文化名片。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金不換 芝麻官 豫劇 《七品芝麻官》 豫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