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聲音
勞動教育,既要“流汗”更要“走心”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以來,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教育部制定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文件相繼出臺,勞動教育普遍得以重視,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在12月13日全國政協召開的“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遠程協商會上,有委員表示,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將勞動教育片面地理解為“讓孩子干農活”或者“增設勞動課程”等,從而窄化了勞動教育的內涵。如何進一步理解勞動教育的概念、內涵?從而避免因把握不清概念而導致的勞動教育誤區?記者連線采訪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檀傳寶——
勞動教育,要與時俱進
記者:現在各地的勞動教育轟轟烈烈地推進,但我們在采訪中發現,勞動教育的推進差別很大。有的地方建立了勞動基地、開發了相關課程;而有的地方的勞動教育還停留在讓孩子掃地、擦玻璃的階段。您認為,勞動教育在推進過程中,最容易跑偏的問題是什么?
檀傳寶:最為典型的兩種偏差是“有勞動,無教育”現象和對勞動教育“動動手、流流汗”的誤讀。
所謂“有勞動,無教育”現象,是指在當前教育實踐中廣泛存在的將學生帶到勞動現場就萬事大吉、就算是“開展了勞動教育”的簡單思維和粗糙做法。具體表現為在勞動教育形式上用直接勞動代替對勞動的教育設計,在資源開發上將勞動教育資源簡單等同于勞動資源,在評價上則用對勞動成果的評價來取代對勞動教育綜合育人效果的評價等。
“有勞動,無教育”現象的產生,本質上是一種教育實踐的懶漢思維在作怪,其結果有可能是“反勞動教育”的。比如很多學生在體驗到真實勞動的艱辛之后,產生了逃避勞動的觀念與行為,而這恰好違背了勞動教育希望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初衷。
記者:是的,我們在采訪中也發現,有的孩子參加完勞動后,直接表示“干農活太累了,長大后一定不當農民”等之類的想法。所以,沒有教育的勞動,或者僅僅讓孩子“流了汗”而沒“走心”的勞動,反而讓孩子對“勞動”產生偏見,不利于立德樹人。
檀傳寶:《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鑒于勞動教育有歷史的繼承性,改革開放以來青少年也的確相對缺乏體力勞動鍛煉的實際,勞動教育中應該讓孩子“動動手、流流汗”,但是實踐過程中將全部勞動教育等同于“動動手、流流汗”,就是對勞動教育的誤讀,將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簡單化了。所以,一個普遍但是荒謬的勞動教育場景是:小學生“種莊稼”、中學生“種莊稼”,大學生還在“種莊稼”……這會誤導兒童對于勞動概念的準確理解,以為勞動就是體力勞動,不流汗的工作就不是勞動。更為嚴重的是,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這種回到20世紀50、60年代勞動教育模式的慣性思維已經完全脫離當代的實際,根本無法回應新時代對于勞動教育最為迫切的訴求。
勞動教育,是個“復合性”的教育
記者:勞動教育在實踐推進中,之所以出現“有勞動,無教育”等認識偏見,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檀傳寶:我認為,無論是“有勞動,無教育”現象的產生,還是對“動動手、流流汗”的誤讀,都有一個共同原因,就是教育工作者在認識上沒有形成對勞動教育概念及其與德、智、體、美“四育”關系的正確理解。所以新時期學校要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就一定要從正確理解勞動教育概念開始。
記者:現在,我們提倡“五育并舉”,勞動與其他“四育”有何不同?在多年對勞動教育的研究中,您如何闡釋勞動教育的概念?
檀傳寶: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不同,勞動教育其實是一個復合性的教育概念。換句話說,當我們要通過勞動教育培育熱愛勞動等勞動價值觀時,勞動教育就是德育;當我們要讓兒童思考勞動過程的原理、奧秘時,勞動教育就成為智育;當“動動手、流流汗”發揮強健體魄、增強體能作用的時候,勞動教育已經是體育;當我們引導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去設計創造美的成果,勞動教育就是美育。所以,人為將勞動教育像切豆腐那樣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一刀兩斷,讓勞動教育成為一個獨立、孤立的教育形態,本來就是錯誤的。
從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關系看,勞動教育中的“勞動”與生產勞動意義上的“勞動”并非一個完全相同的概念;勞動教育是基本素養到真正勞動實踐的“中介環節”。也就是說,德、智、體、美著眼點在于人的基本素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則是對基本素養的培育。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教育是一般素養在教育過程中的“學以致用”,或者德智體美學習之后的“理論聯系實際”環節。這就意味著:勞動教育應當通過特定勞動實踐形式與教育目的的自覺銜接,實現對受教育者德、智、體、美諸素養之“理論聯系實際”的培育。同時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勞動教育是一個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雜糅在一起的復合性的教育概念。
明晰概念,創新形式,實現“五育融合”
記者:教育實踐中,一線教育工作者若對勞動教育的概念內涵理解不準確,就容易導致勞動教育在開展中出現走偏。有家長給我們反映,他們所謂的“勞動作業”就是:家長每天拍孩子整理書包的照片,并發群“交差”。為了“交作業”很多家長都在“擺拍”,她說,這行為本身對孩子而言就不是好的榜樣。
檀傳寶:對勞動教育概念的準確認識、把握十分重要。若我們否認勞動教育是一個復合性概念,就一定會非讓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生硬“區別開來”不可。若我們否認勞動教育是基本素養到真正勞動實踐的“中介環節”,就一定會將勞動教育簡單等同于“體力鍛煉”。其結果當然就是“有勞動,無教育”現象的產生,以及對“動動手、流流汗”政策的誤讀。
只有先明晰了勞動教育的概念,在實踐推動中,才會讓“勞動”成為一種“教育”,讓“全方位”勞動教育成為可能,也防止“勞動教育”成為“反勞動教育”。
“有勞動,無教育”的實質是否定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內在聯系。結果是,學生雖然勞動了,卻沒有接受勞動過程中應該接受的德、智、體、美教育——即沒有更熱愛勞動(德育),或者沒有科學技術的“學習”(智育),沒有真正讓學生動手、流汗、強健體魄(體育),沒有體悟到美是由勞動創造的(美育)。要讓“勞動”成為一種“教育”,教育工作者就應當反其道而行之,讓原本單純的勞動過程與德智體美等教育目標建立自覺、自然、內在的聯系。
承認勞動教育是一個復合性概念、勞動教育是基本素養到真正勞動實踐的“中介環節”的最大意義,不僅在于“解釋世界”——從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硬性區別開來的認識誤區中走出來,更重要的還在于“改造世界”——勞動教育開展的時空一下子開闊了。教育工作者不再僅僅糾結于為如何開展每周一課時的勞動教育而煩惱,所有學科教學及學校教育活動都可以成為勞動教育廣闊的舞臺。全方位開展勞動教育,以及“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等目標也就自然得以落實。
明晰勞動教育概念不僅可以讓全方位開展勞動教育以及“五育融合”等目標真正實現,而且更有利于克服勞動教育某些“反勞動教育”的錯誤傾向。
記者:何為“反勞動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哪些不利導向?請您具體說說。
檀傳寶:所謂“反勞動教育”,一是指勞動教育目標上的反效果,比如參與勞動讓學生更不熱愛勞動;二是指勞動教育內容上對孩子的誤導,如片面將農業勞動看成是勞動的全部,無視腦力勞動占絕對主導地位等事實,嚴重誤導了孩子對當代勞動概念的準確理解;三是指勞動教育形式上的“反智”,如故意讓大學生“澆大糞”,還美其名曰“鍛煉學生”。
在中小學,勞動教育則應當注意在形式上更有美感、主體性,避免勞動教育形式的簡單化,以適應當代青少年自由個性的發展需要和新時代對于“創造性勞動”的強烈需求。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勞動教育 勞動 教育 概念